魏瑪不是一座有公園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園!餐缴
魏瑪(Weimar)最早被稱為“Wimares”,后來經過數百年的變化再由“Wimari” 變為“Wimar”最終被稱為Weimar。Weimar這個詞來源于古日耳曼語“wih”(神圣的)和古標準德語“mar”(湖,沼澤)。
魏瑪位于德國中部的自由州圖林根,埃特斯山的山腳,伊爾姆河的河畔。位于圖林根州府以東20公里,雖然它僅有6萬人口,但卻是一座風景優美、古色古香充滿著文化氣息的都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懷抱中,清澈的伊爾姆河水從身邊靜靜的流過,掩映在樹木花叢中的中世紀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園詩風味的公園,還有矗立在公園和街頭的雕像,都給魏瑪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這里有著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在宮殿博物館和市立博物館里有很多國家收藏的藝術品。在德國的國家大劇院前面有著名雕刻家恩斯特·里徹爾所創作的歌德和席勒紀念雕像。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曾說過,魏瑪不是一座有公園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園。
魏瑪是德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他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公元975年,皇帝奧托二世在這里大會諸侯,使這座千年古城首次載入史冊。從1547年起,魏瑪成為薩克森-魏瑪公國(后為大公國)的京城。城里的故宮和郊區的貝爾維德雷宮及梯夫特宮就是當年留下的宮邸。這個諸侯國小國寡民,無力爭雄,于是歷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藝術方面。公爵卡爾·奧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請在文壇初露才華的歌德來擔任大臣。1775年年僅26歲的歌德來到魏瑪,在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華,為魏瑪開創了第一個文化上的黃金時代。歌德不少千古傳世的作品都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瑪。詩人和劇作家席勒也兩度在魏瑪生活,并在這里寫了劇本《威廉·退爾》。此劇歌頌了瑞士傳奇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專制的斗爭意志。然而受到奧古斯特公爵資助的不僅有歌德和席勒。小說家兼莎士比亞蓍作翻譯家維蘭德(1733-1813)從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瑪。從1776年起德國啟蒙運動最有名的理論家赫爾德(1744-1803)也住在這里。他的思想強列地影響了德國的狂飆突進文學運動。那時的魏瑪群星燦爛,堪稱德國的精神首都。1708年到1717年,音樂家巴赫在這里創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畫家克拉納赫(1472-1553)在魏瑪度過了一生中最后的時光。他的舊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內的祭壇畫就是他的作品。1900年以前,弗里德里!つ岵傻脑S多重要哲學思想也是在這里產生的。這些都是魏瑪文化史上的大事。
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是魏瑪的第二個文化黃金時代。1848年,有“音樂之王”稱譽的鋼琴大師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人)來到魏瑪擔任宮廷樂長,在這里創作了《但丁交響曲》和《浮士德交響曲》等杰出的音樂作品。同時,李斯特還指揮了同時代作曲家瓦格納、舒曼、柏遼茲和他自己作品的演出,使魏瑪無可爭議地成為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李斯特創辦的魏瑪音樂學院至今享有盛名。他的故居在伊爾姆河公園旁邊,是一座花園別墅。客廳與琴室合為一體,擺著他當年用過的鋼琴。1860年魏瑪創辦了一所美術學院,德國最重要的印象派畫家利貝曼(1863-1935)曾就學于此。1919年,建筑藝術家格羅皮烏斯把這所學院和實用美術學校合并為公立包豪斯學校。這是一所融藝術、手藝和技術于一體的新型建筑學校,開創了現代建筑主義學派。1925年,包豪斯學校遷往德紹。1933年以后,許多曾任教的藝術家流亡國外,將他們的思想傳播到海外,為各國建筑界所推崇。戰后,魏瑪又重建了建筑學院。
魏瑪不僅曾是德國文化藝術的心臟,而且還曾在政治史上留下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意志皇冠落地,王侯們也紛紛退位。1919年德國國民議會在魏瑪制訂了第一部共和憲法,民族劇院就是通過該憲法的會場。人們把這個憲法稱為魏瑪憲法,依憲成立的共和國為魏瑪共和國。14年后,希特勒上臺,扼殺了魏瑪共和國。希特勒時期是魏瑪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在這個文化古城西北8公里的布痕瓦爾德設立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五六萬人在那里喪生。這個集中營遺址已辟為控訴法西斯罪行的紀念館。
在席勒、歌德時代,魏瑪人口不足600人,約翰·格特弗里德·赫爾德把魏瑪稱為“介于鄉村和城市之間”。今天,這座處于圖靈根心臟地帶的城市人口雖然是那時的10倍,但魏瑪仍彌漫著一股家庭氣氛,即使是成群結隊的、來魏瑪尋找先賢足跡的游客也破壞還不了這一氣氛。
1999年魏瑪被命名為“文化首都”,這不但使得這一城市的古典文化遺產得到發揚,也為她注入了現代藝術與當代文化的新鮮血液。在這些方面魏瑪也堪稱楷模,令大學生們贊賞不已。
在18和19世紀,附近的耶拿是著名的大學城;而魏瑪則是藝術和文化之城。1860年,魏瑪首家藝術學校創立,1907年又擴建了一個藝術工藝學校并于1919年起被稱為“包豪斯”。今天的大學就是以這個世界聞名的學校命名的。
魏瑪市官方網站:http://www.weimar.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