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也就是1990年的10月3號,東、西兩德正式簽訂統一合約。但是在西部“聯邦德國”和東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走向統一之前,曾有很長一段的醞釀期。當時尚無人提到合約或協定等這類字眼。兩德能完成統一,曾令許多人大感意外。
“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拆毀這座圍墻!1987年6月,當美國總統里根在被柏林墻圍堵的西柏林,向當時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發出呼吁時,兩德已分裂將近40年。
里根的呼吁振奮了人心,卻無人奢望它將獲得任何回應。雖然東德的東歐鄰國,尤其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早已展開了政治開放及民主化進程,但是東德國家領導人昂納克卻拒絕追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開放”政策路線。1989年他威脅說:“如果既有的障礙不能消除,柏林墻在未來的50年甚至100年間仍將屹立不倒!
當時只有3%的西德人民相信,能在有生之年親身經歷兩德統一。然而緊接下去的歷史發展有如電影中的快速鏡頭:大批逃亡潮及街頭上的群眾示威運動為東德領導層帶來了巨大壓力。11月初,東德政府火速制定一項有限度開放旅游的法規。1989年11月9日傍晚,中央政治局委員沙波夫斯基提早宣布了這項準許立即出國旅游的規定,并錯誤解讀了這項新法規。他說:“我們今天決議通過一項法規,準許所有東德人民出境旅游。”
當天夜里,在無一槍一炮的情況下,柏林墻邊的東德邊界關卡就被蜂擁而至的老百姓沖垮。統一社會黨權力中心內,每天都上演著戲劇性變化的戲碼。中央委員會成員——老共產黨員寬特,要求處決黨領導層中導致東德崩潰的犯罪團伙。他說:“國務委員會已取消了死刑,但我主張重新引進,以便將所有導致本黨在世人面前喪盡尊嚴,使黨陷入萬劫不復境地的人,根據緊急狀態法就地槍決。”
柏林墻倒塌,是受到波蘭“團結運動”、匈牙利改革以及戈爾巴喬夫改革開放的鼓舞而走上街頭的萊比錫、柏林和德累斯頓民眾意想不到的勝利。柏林墻的倒塌為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沒有了柏林墻支撐的東德,也就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組建另一個獨立但民主化東德的構想被淹沒在街頭群眾高呼統一的聲浪下。
在東德基民盟領導下,主張盡快并入聯邦德國的“德國聯盟黨”贏得了東德首次舉行的人民自由選舉。
西部基民盟黨籍的聯邦總理科爾,早就看出統一的時機已告成熟。 在朝野政黨支持下,他與東德新政府及二戰戰勝國同盟同時展開了制定重新統一德國有關協議的談判?茽栂蚱錃W洲鄰國及全世界保證說:“德國已從歷史中獲得教訓。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自由的民族。我們再也不會輕易將民主、自由葬送在反對和平者的手中。對我們來說,熱愛祖國和愛好自由,與良好的睦鄰關系密不可分!
德國與二戰中的美、英、法、蘇四個戰勝國簽署協定,根據國際法精神規劃兩德統一的合約條文,從而使德國重新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前提條件之一是,正式承認奧得、尼斯河為德國與波蘭的領土分界線。
1990年夏季,在專家們的激烈爭論下,東德引進西德馬克,從而導致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并入聯邦德國,并于不久后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同年10月3日,全德人民一同歡慶了國家的重新統一。當時的聯邦總統魏茨澤克發表了感性講話:“我們能在沒有政府合約協定,沒有憲法約束及議會決議的情況下,溫馨完成統一大業,這是多么美好的事。它如實體現了良好的國民素質!
1990年12月,聯邦德國總理科爾領導的基民盟、基社盟聯盟黨,贏得了自1933年以來的首次全德聯邦議院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