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1、新華社2004年7月27日報道說,北京市領導指出,在籌辦2008年奧運會過程中,北京奧組委及其他相關部門必須牢固樹立“節儉辦奧運
”的觀念,盡最大努力降低工程造價。針對奧運場館建設他提出:一是要挖掘存量,盡可能利用現有體育場館,減少重復建設;二是新建場館
標準要適度,在滿足賽事需要的前提下重新調整項目規劃,通過設計優化、技術論證、科技攻關、科學管理等手段,千方百計降低工程造價;
三是新建、改建場館要充分考慮賽后利用。目前北京市已決定對2008年奧運會場館建設方案進行重新調整。 中心:重新調整2008年奧運會場館建設方案 2、從2004年7月30日起,原本正在施工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工地開始變得“異常寂靜”,這項浩大工程暫時停工了。
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重新修改施工方案,待修改完成后,“鳥巢”將重新開工。另外,與“鳥巢”相鄰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明確核減
超出批準規模的建筑面積7800平方米,減少投資0.9億元。五棵松籃球館經過設計調整,取消了原方案位于籃球館上部的商業配套面積,建筑面
積由11.7萬平方米壓縮到6.5萬平方米,造價減幅過半。據悉,2008年奧運會期間在北京共需要30個比賽場館,其中北京市負責建設18個場館。
通過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北京市將原計劃需要新建的10個場館,減少到5個,增加了改擴建和臨時場館的數量。在奧運會所需的60余處訓練場館
中,除了包含在比賽場館內的20余處,其余40余處全部利用現有場館。 中心:2008年奧運會場館建設修改方案減少支出 3、據北京奧組委官方網站2004年2月19日報道:2月17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節儉辦奧運”的指示精神,進一步控制和降低奧運
會籌辦費用,提高工作效率,北京奧組委制定、印發了《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機關關于節儉辦奧運的若干規定》,要求組委會各部
門、全體工作人員和奧組委各項工作的全過程自即日起依照執行。 《規定》指出,節儉辦奧運要堅持精簡適度、精打細算的原則,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力戒講排場、求奢華、擺闊氣,堅決反對鋪張
浪費!兑幎ā芬蟊本⿰W組委各部門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采取嚴格的風險防范措施,規避風險造成的損失和浪費。 中心: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機關出臺關于節儉辦奧運的若干規定 4、新華社雅典2003年8月13日電:2004年雅典奧運會將成為奧運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奧運會又回到了它的古代發源地和現代奧運的興
起地。由于國際奧委會正力圖控制并削減不斷增長的奧運會費用和規模,雅典奧運會還將成為未來奧運會的另一個里程碑。國家奧委會說,雅
典奧運會比賽項目保持不變,但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要縮減到28項,參賽運動員控制在10500名。目前舉辦奧運會的成本約40億美元,很多潛在
的申辦城市由于囊中羞澀而放棄競標,而國際奧委會的改革措施至少可以節省4億美元的成本,這無疑擴大了申辦城市的范圍。 中心:從雅典奧運會開始,國際奧委會改革力圖節約 5、比利時人羅格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以來,一直對現代奧運會的“巨人癥”心存憂慮。他曾公開表示,奧運會規模越辦越大勢必對承辦國
的組織工作造成巨大壓力。他承諾,他將結束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延續了幾十年的“擴張主義”。國際奧委會126名委員在114次全體會議上就棒
球、壘球及現代五項的去留問題進行最終表決。此間媒體普遍對這次羅格的“裁員”計劃報悲觀態度。他們認為,一個項目通常和各自單項聯
合會及相關贊助機構的經濟利益掛鉤,刪減項目可能對這些機構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因此這些機構勢必會通過其“代言人”向奧委會施壓,從
而保留這些項目。一些奧委會官員也表示,有關裁減奧運會項目的決定極有可能被延遲,而原定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常規項目進行的修改至少
要到2012年奧運會才能得以實施。 中心:國際奧委會主席提議削減奧運會項目 6.北京市已啟動90余項奧運會重大前期建設項目。記者2003年3月從北京有關部門獲悉,這些項目預計在2008年之前全部建設完成。除奧
運場館的建設外,城市環境、城市交通、水資源供應、城市通信四個方面是未來幾年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重點。與之相配套,預計在未
來五年內,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將增加到2250億元左右。 據介紹,上述項目的啟動,與北京市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有直接關系。為滿足舉辦奧運會的需要,城市基礎設施要繼續加大投資力度,
北京市原納入“十五”計劃中的一些項目要提前實施,同時又新增了一些建設項目。 中心:2008北京奧運會重大前期建設項目,加大城市基礎建設投資力度 7.雅典奧運會期間,北京市奧組委執行委員魏紀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奧運“瘦身”不僅是對奧運會規模的控制,對體育場館規模
過大、標準過高的控制,還應包括對其它相關活動的控制。業內人士注意到,與“瘦身”行動遙相呼應,2003年以來北京籌辦奧運會的提法已
從過去的“最成功的奧運會”,悄然轉變為“節儉辦奧運”。 目前,北京已著手對2008奧運會的收支預算進行調整。其中,最初預算的3億美元安保費用將有大幅增加。按照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提
出的預算,這屆奧運會預計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而安保費用的大幅增加有可能影響到北京奧運會的盈利狀況。 中心:北京著手調整2008年奧運會的收支預算。 8.在2004年11月1日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在北京訪問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我想就節儉的奧運會的問題進行一下澄清,節儉不
是奧運會的目標,成功才是奧運會的目標。在我們談到節儉的奧運會的時候,我們要避免誤解。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北京市和國際
奧委會簽署了一份《舉辦城市合同》,這份合同對比賽組織、服務、場館建設等方面的要求進行了非常明確的定義。我們知道,北京奧組委按
照合同規定履行相應的要求和義務。某些媒體關于節儉的奧運會的報道讓我感到有點吃驚,因為我們將擁有一屆杰出的、高質量的奧運會,也
是按照我們和中國簽署的合同規定執行的奧運會。” 中心:國際奧委會主席澄清:節儉不是奧運會的目標,成功才是奧運會的目標 9.巴賽羅那自從舉辦奧運會后游客猛增,旅游收入已經成為該市國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巴賽羅那奧運會是成功的,經濟收入也十分可
觀。20世紀90年代初,歐洲經濟不甚景氣,而西班牙經濟卻因奧運會的拉動持續穩步增長。根據1994年初公布的官方材料,1992年巴賽羅那奧
運會的總收入為1946億比塞塔(大約合15億美元),總支出為1942億比塞塔,收支平衡,略有贏余。奧運會使西班牙大大受益,而受益最多的
要數巴賽羅那。在奧運會之前,這個城市基礎設施較差,市容市貌一般,交通擁堵,經過籌辦奧運會前的建設,巴賽羅那舊貌換新顏,如今已
成為以港口、旅游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市。 中心:巴賽羅那奧運會的收益 10.1986年漢城亞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使韓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也使韓國的志愿活動得到了長足發展。1999年的一
項調查結果顯示,當時僅首都漢城就有175個志愿者服務團體,共有志愿服務人員近8萬人,而全國登記的志愿者更是達到60多萬人。隨著志愿
活動在韓國的開展,志愿者人數最近幾年呈不斷上升趨勢,活動領域也不斷拓寬,涵蓋了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地區社會公益活動、維護交通
秩序及老人和殘疾人服務等各個方面。 中心:奧運會促進志愿活動的開展 11.對雅典奧運巨大的虧損額,各界人士有不同的看法。雅典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拉尼洛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組委會來說,這屆奧
運會肯定虧本,這已經確定無疑了。但奧運會對雅典的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奧運會使雅典城市建設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而且,此次奧運會上雅典觀眾對各國運動員的熱情態度也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雅典奧委會秘書長卡普拉洛斯表示,奧運會留給雅典比其它城市都多,因為其它奧運會主辦城市已經有了相當雄厚的體育基礎設施,但在
雅典,希臘人不僅修了很多先進的體育場館,而且還修建了很多基礎設施,尤其是在交通方面,實際上希臘政府只是把未來20年給雅典的投資
都花在這4年了。從歷屆奧運會來看,奧運會前期投資巨大,要實現收支平衡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澳大利亞奧運代表團官員在雅典說,悉尼奧
運會的效應不能只簡單地做一些成本收益分析。奧運會對舉辦城市是一次獨特的體驗,其本身就有很強的吸引力,舉辦奧運會能為這些城市帶
來更大的聲譽,也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中心:奧運會的收支平衡和后繼效應 12.羅格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不久便直言不諱,“奧林匹克體育場是一座費錢費事的累贅建筑”。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的體育
設施浪費情況可謂前無古人,這是歷史上場館浪費最為嚴重的一次。蒙特利爾原本想辦一屆“儉樸”的奧運會,初期預算只有1.25億美元,但
到后來整個規劃卻完全失控,最終耗資約15億美元,僅奧運會主體育場就花去了3.5億美元。在過去27屆奧運會賽事結束后,因場館、奧運村等
相關設施出現閑置,已使舉辦城市普遍焦頭爛額。如1960年羅馬奧運會興建的奧運村,由于距市區太遠,難得有人光顧,房產嚴重閑置浪費。
事實上,即便是開商業運作先河的洛杉磯奧運會,或是被譽為“歷史上最成功”的悉尼奧運會,都不同程度上出現了體育場館閑置、投資難以
得到回報等情況。 中心:世界各國的奧運會硬件建設不同程度出現浪費 13.在國內,根據北京大學首都經濟研究室的報告,包括九運會、亞運會和大運會新建和已建體育場館的調查,所有場館從建成之日起就
存在虧損,收入根本無法與日常維修和維護持平,高昂的收費又使老百姓無法消受。按照北京奧組委的規劃,2008年奧運會結束后,游泳比賽
場館將成為向北京市民開放的水上娛樂中心,而體操比賽場館將用于雜技、馬戲和文藝表演。即便如此,仍舊有業內人士對奧運會后場館的利
用率表示擔憂。 與奧運場館的建設同步進行的還有大量的房地產項目,然而這些房地產項目能否真正成功獲益并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更多的人在擔
心奧運會結束之后,以房地產泡沫為代表的“奧運泡沫”的到來。以往有些舉辦城市雖然從奧運會組委會的角度實現了收支平衡,但其中收入
部分已經包括政府撥款一項,而政府卻可能已經為此承擔了巨額債務。如1992年巴賽羅那奧運會盡管為奧委會帶來了500萬美元的收入,但同時
留給政府和公眾的債務則總計達6.1億美元。這些歷史教訓值得引為借鑒。為此,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反復提醒,奧運會所帶來的“發展”
一定要建立在真實的而不是想象的要求基礎上,才能避免泡沫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