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仔細閱讀申論要求,準確把握考試意旨
在閱讀給定材料之前,應試者一定要仔細閱讀申論要求,反復咀嚼推敲,以便正確領會出題人的意圖,準確把握考試的意旨。一些應試者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期間粗略地翻閱了一下歷年的申論試題,就籠統地認為每年申論考試的格式雷同,要求也沒什么區別,參加考試時也粗枝大葉,這勢必會影響到自己的考試成績。其實,倘若仔細分析一下歷年來的試題,申論要求還是有所區別的。試比較:
申論要求(2000)
1用不超過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
2以省政府調研員的身份,用不超過350字的篇幅,提出解決給定資料所反映問題的方案。要有條理的說明,要體現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就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用1 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擬標題進行論述。要求中心明確,內容充實,論述深刻,有說服力。
申論要求(2001)
1有條理地概括這些材料的主要內容,字數不超過200字。
2假定你是某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請你就PPA風波所引發的問題提出善后處理意見?梢
全面談,也可以就某一個方面談。要求:(1)意見合理,具體可行;(2)條理清楚,語言簡明
;(3)字數不超過300字。
3根據上述材料,自選某一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1 000字左右的文章。要
求:聯系實際,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言流暢。
申論要求(2002)
1給定資料反映了網絡給社會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用不超過200字對這些影響進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條理,有層次。
2從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資料所反映的種種弊端,提出對策建議。要求:有針對性,有條理,切實可行。字數400左右。
3就所提出的對策建議進行論證,既可全面論證,也可就某一方面重點論證。要求:自擬標題,字數800左右。
申論要求(2003)
1對給定資料進行分析,從政府職能部門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減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對策建議,供領導參考。要求:分析恰當,對策明確、可行;條理清楚,語言通暢。字數不少于600字。
2下面提供了兩種講話情境,請任選一種,為設定的發言人擬出一篇現場講話稿或電視講話稿。要求:根據選定情境,自擬標題。講話稿不少于1 000字。
情境之一:給定資料B中煙花廠爆炸事故發生三天后的現場。作為當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調查處理的負責人,面對職工、死傷人員家屬和有關干部的講話。
情境之二:給定資料B(1~6)中某個事故調查和善后處理期間。作為上一級安全生產管理監督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在當地電視臺專題節目中的講話。
顯然,當我們把2000、2001、2002、2003四年的申論要求放在一起時,便非常容易發現它們之間的差別了。雖然2000、2001、2002三年的試題都要求應試者對所給材料進行概括,但“概括出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與“概括材料的主要內容”是明顯不同的。同樣道理,“用不超過350字的篇幅,提出解決給定資料所反映問題的方案”(2000),“假定你是某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請你就PPA風波所引發的問題提出善后處理意見”(2001),“從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資料所反映的種種弊端,提出對策建議”(2002),“對給定資料進行分析,從政府職能部門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減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對策建議,供領導參考”(2003),這幾種要求也是有明顯區別的:有沒有給定應試者特定的身份以及給定什么樣的身份,直接影響著應試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角度。即便是同一個人,面對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情境狀態下,也會給出不同的方案。2003年試題中要求應試者選擇的兩種不同的講話情境就是如此。如果應試者平時不注意養成良好的閱讀理解的習慣,喜歡囫圇吞棗,考試審題時又粗心馬虎,弄不清楚試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題時就會不得要領。
二、充分利用閱讀時間,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申論考試提供的1 500~2 000字左右的材料,要求應試者在40分鐘內閱讀完畢。對應試者來講,這在理論上是沒有什么困難的。但是,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材料的全部內容及其蘊含的深層含義,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倘若應試者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在接下來的概括、對策與論證中就會發生偏差。因此,應試者必須認識到:閱讀材料是申論考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環節。
為了把握住這個基礎性環節,下面幾點是應試者在閱讀材料時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
(1)充分利用閱讀時間,細讀、精讀。試卷上一般都給出了閱讀時間要求。閱讀的時候,最好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完,不要輕率縮短,當然也不要任意延長。很多應試者在考試的時候不注意利用好閱讀時間,匆匆看過一遍就急于概括、提出方案,這往往會給答題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
(2)讀什么?應試者在閱讀材料時至少要先弄清楚給定材料是關于什么問題的。也就是說:第一,材料的性質是什么;第二,材料的主要傾向是什么;第三,材料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樣才能對材料從總體上有個把握,分析出來問題出在哪里,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3) 怎么讀?建議應試者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讀,把握資料的概況并且將其分門別類。因為所給的材料并不是每一句話都是有用處的,有的段落、有些話是湊數甚至是混淆視聽的,要加以鑒別,不要為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分散了注意力;找出哪些是重點段落,哪些是次重點段落,哪些是枝節,哪些是魚目混珠的段落。第二步,細讀,即細讀重點段落與次重點段落,可以在旁邊簡單記下段落大意,標出重點段落中的關鍵詞句。第三步,精讀,即精讀自己圈定的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從這些重點段落、關鍵詞句中分析、歸納出主題。閱讀材料不應圖快,否則欲速則不達,對資料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偏離主題或者不中要害,喪失給出對策、進行論證的基礎。膚淺和缺乏耐心是申論考試的大忌。只有閱讀完了、閱讀懂了、閱讀透了,才能了解文義,理解其中的思想,掌握其中的信息。
(4)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申論給定的材料是一堆“半成品”,這些“半成品”所反映的問題的實質部分往往被淹沒、被掩蓋了。閱讀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例如,2000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申論所給定的材料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倘若在閱讀材料時只看到居民與印刷公司之間的民事糾紛就沒有辦法更深入地分析問題了。這一點我們在以后的章節中會詳細論及。
(5)要敏于感觸(即靈感),在閱讀時會出現許多亮點,會產生一些感觸,要抓住這些感觸,以便對整個材料有很好的把握。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應試者平時加強這方面的鍛煉,增強對這方面的敏感性。在人們日常閱讀報章雜志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當讀到某個地方的時候,腦子里突然閃現了某種想法。這種突然閃現在腦海里的想法,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感。只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靈感也只是靈感而已,稍縱即逝,過后也就忘記了。但一些有心人會把這些靈感記下來,成為一篇大文章、一本小說、一項發明創造中一項改革措施的前奏。在申論考試時,應試者在閱讀給定材料時,一定要善于捕捉靈感,深化對材料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