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部門體制,就是為推進政府事務綜合管理與協調,按政府綜合管理職能合并政府部門,組成超級大部的政府組織體制。大部門體制是一種大職能、寬領域的政府事務綜合管理體制。在大部門體制下,政府部門的管理范圍較廣,職能綜合性強。如德國內政部的管理范圍涉及公務員、機構編制、移民、統計、文化、新聞、體育、國家安全、警察、救災等諸多方面。
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普遍實行大部門體制,是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公民社會不斷成熟、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信息社會不斷發展、政府管理組織與方式不斷創新的必然結果。
第一,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公民社會的不斷成熟,使原來由政府承擔的公共職能和公共事務不斷外移,企業、社會和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公共事務,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務的范圍不斷趨于核心化、中心化和綜合化。政府職能的領域客觀上縮小,為不斷減少政府機構奠定了職能基礎。市場經濟的發展還要求放松規制,不斷去除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度的政府管制;這就要求政府放棄對企業、產業和社會的過細、過度的監管,將政府工作的重心放到制訂政策和服務提供上。如日本在行政改革中,對原由政府直接經營管理的公用事業實行簡政放權,引入民間企業進行競爭,政府不再直接管理,政府相關部門只承擔法規管理、實施監控職能。因此,日本2000年將通產省與企劃廳合并為經濟產業省,建設省、運輸省、國土廳、北海道開發廳合并為國土交通省,文部省與科技廳合并為文部科學省等。
第二,當代民主政治的發展要求議會控制內閣與行政部門,這就要求各部部長承擔相應的政治責任,這就使部長進入內閣成為必然。部長進入內閣,同時又要保持內閣成員的數量的穩定,便于內閣協調功能與決策功能的發揮。內閣本身成員數量的限制就決定了各部部長數量的限額,從而限制了各部的數量。這是政府部門實施大部門體制的政治動力與基礎。在實行議會內閣制的英國,實行部長責任制,每個部長要為政策問題、為個人行為和過錯、為所領導的部門被指控的過錯向議會負責。
第三,地方化與權力下放的潮流是與全球化相對應的一種國際性的潮流,這一潮流要求實行職能下屬化原則,即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應該盡可能地向下一級政府轉移。下一級政府愈來愈多地承擔了教育、科技、公共事業等公共職能,中央政府職能集中于政策制訂與統一監管,中央政府事務必然縮小,中央政府機構設置必然趨于綜合化。
第四,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政府綜合事務在政府事務中的比例不斷上升,要求政府實施綜合決策、綜合執行與綜合管理,以便加強對政府事務的綜合協調與戰略管理。例如,為了適應信息社會傳統電信網、計算機互聯網、有線電視網三網合一的趨勢,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三網融合”的綜合電信監管體制。又如對衛生事務的管理,近年來,國外的衛生行政管理體制均呈現綜合、統一集中管理的趨勢,如英國衛生部負責制訂衛生保健總體政策和策略、執行政府醫療衛生保健預算、組織提供醫療衛生服務、負責環境衛生和食品藥品監管,等等。英國衛生部對應我國衛生、環保、藥監、質檢、民政、勞動保障等政府部門和殘聯等組織。
第五,政府管理組織與方式創新使實行大部門體制具有了組織基礎。在當代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中,西方國家推行決策與執行的分離,設立了大量的執行機構,原來由政府行政機構行使的管制職能被轉移到執行機構,行政機關內行使決策職能的高級文官組織一個專門負責決策的相對較小的“核心司”,政府部長及其核心決策司集中精力負責決策和監管,集中精力負責協調事務,這就為推行大部門體制創造了條件。目前,英國約有131個執行機構;美國約有56個獨立機構和4個半官方機構,德國約有36個政府各部門直屬的聯邦高級機構與部門。行政管理技術的發展也為大部制的推行提供了技術保障,如電子政務的應用為減少管理層次、促進管理組織扁平化創造了條件;社會服務承諾制的推行,也使行政質量與效率大大提高,為推行大部門體制奠定了基礎。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管理組織與方式創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這一基礎上實行大部門體制:能夠避免職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將需要各個部門協調的事務變為部內協調的事務,減少協調的成本,提高協調的效率;便于進行戰略管理,提高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統籌安排能力;便于部長承擔政治責任與行政責任,有利于責任政府建設;綜合性強的部門,其靈活性也強;同時,也有利于形成強政府、大社會的社會治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