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際社會熱點不斷:美國次級房貸風波殃及池魚;伊朗、朝鮮核問題陰云籠罩;氣候變暖憂患日深;俄羅斯努力重返大國地位;北冰洋之爭日趨激烈……整理如下,供參考。
一、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沖擊全球金融市場
由于貸款機構間盲目降低貸款條件引起惡性競爭,美聯儲連續提高利率導致大量購房者還貸困難等等原因,2007年7月底,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并向全球金融市場深度蔓延。受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影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劇烈震蕩,2007年8月第一周,全球股市市值蒸發2.1萬億美元。歐洲的金融機構深受其害,以至于英國諾森羅克銀行遭遇嚴重擠兌。為緩解局勢,各國中央銀行僅8月9日、10日2天內,就向金融系統注資3200多億美元。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10月稱,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因此持續放緩。更令人擔憂的是,至今誰也說不出這場危機的“底”在哪里。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曾警告說,次級房貸危機在信貸市場引發的信心危機,可能比過去20年中任何一次金融動蕩持續的時間都要長。
全球信用評級巨頭標準普爾公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戴維·維斯表示,美國信貸市場風險的爆發,可能導致美國和歐元區經濟2008年增速減緩更明顯,從而降低全球需求水平。
二、朝核問題柳暗花明
長時間困擾各方的朝核問題,經過艱苦的六方會談終于打破僵局,2007年初現和平解決的曙光。7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六輪六方會談團長會,明確提出了第二階段棄核經濟補償的行動計劃,并確定了實施的途徑,棄核的“路線圖”愈加清晰。根據今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達成的《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共同文件,朝鮮將于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對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以及對其全部核計劃進行完整、準確的申報。文件還要求朝美繼續致力于改善雙邊關系,向實現全面外交關系邁進。美方將根據朝方行動履行對朝承諾,啟動不再將朝鮮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程序及推進終止對朝鮮適用《敵國貿易法》進程。
朝核問題既關系到朝鮮半島的安全,也事關東北亞的安全。和平解決朝核問題,不僅能夠消除巨大的安全隱患,也將為伊朗核問題的解決樹立“榜樣”。
三、朝韓首腦第二次握手
2007年10月3日至4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和韓國總統盧武鉉在平壤舉行會談,這是兩國領導人第二次握手。7年前,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與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舉行了朝鮮半島分裂55年后朝韓最高領導人首次會晤。朝韓首腦第二次握手簽署了《北南關系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并明確表態要在六方會談的大框架下共同努力解決朝核問題。雙方決定,擯棄軍事對峙,共同為緩和朝鮮半島局勢、實現和平而緊密合作。雙方決定超越思想和制度差異,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的北南關系。雙方決定大規模推進經濟等領域合作,謀求民族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共同繁榮。
輿論認為,這是朝韓在和平、和解、合作進程中邁出的重要步伐,顯示了朝鮮半島北南將朝著和平與繁榮方向發展的良好愿景。
四、日本政壇走馬換將
2006年9月,安倍接替小泉任日本首相后,推行“建設美麗國家”、“擺脫戰后體制”等不切實際的行政綱領,忽視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重建養老金制度等問題,且不斷出現內閣成員財務、言論丑聞,導致民眾對安倍政府和自民黨失去信任,內閣支持率一路下滑,使自民黨在2007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慘敗。安倍提議延長《反恐特別措施法》又在國會遇阻,不得已于9月12日突然宣布辭職。2007年9月25日,1936年出生的老將福田康夫臨危就任日本第91任首相。此后,福田在發表施政演說時強調,堅持日美同盟與開展國際協調是日本外交的根本。日本謀求成為在國際上得到信賴的國家。日本將致力于與中國構建立足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共同為實現亞洲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分析人士認為,福田新內閣面臨的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能否恢復民眾的信任是檢驗其執政能力的試金石。
五、歐洲政壇“三劍客”嶄露鋒芒
2007年度,歐洲“三劍客”各顯鋒芒,他們或在國際舞臺上縱橫捭闔,努力提升本國的國際影響力,或在國內大刀闊斧改革,展示出與前任迥然不同的執政風格,歐洲政壇格局正在發生顯著變化。
作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默克爾上任近兩年來,對內實行穩健的政策,其現實的執政風格得到了越來越多德國民眾的認可和支持。對外政策則采取立足歐洲,通過主導歐盟來加強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作為2007年八國峰會的東道主,默克爾成功說服歐盟各國達成協議,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為推動包括美國在內的八國集團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妥協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5月,薩科齊接替希拉克成為法國總統。上臺伊始,薩科齊即開始推行其競選中承諾的改革步驟,著意表現銳意改革的決心和能力,推出的改革措施之多、范圍之廣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在法國政壇刮起了改革旋風。對外則在一系列國際熱點問題上提出了有別于前任的政策方針,特別是努力修復希拉克時代冷淡的法美關系,力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007年6月,布朗就任英國首相。在布萊爾任首相時代,布朗一直擔任財政大臣。經濟領域的成就使布朗贏得了極高的政治聲望。布朗接任首相后,提出把英國建成“第一流醫療”、“第一流教育”、“人人有活干”、“零排放生態鎮”等一系列改革思路。路透社說,布朗成為首相后,在治理洪水、反恐和遏制口蹄疫傳播等問題上博得選民好感。
六、俄羅斯向世界展示強勢
能源價格的持續飆升使能源出口大國的俄羅斯財源滾滾,大獲其利。短短幾年,曾經負債累累的俄羅斯已擁有巨額外匯儲備。財大自然氣粗,俄羅斯頻頻在國際場合展示大國強勢———在科索沃獨立問題上對美國和歐盟說“不”;在制裁伊朗核問題上堅持己見,甚至普京總統在美國以核問題為由試圖進一步孤立打壓伊朗時訪問伊朗;對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防御系統上立場強硬;在北冰洋底插上國旗,力圖先入為主;恢復中斷15年之久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例行空中巡邏;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以及與其相關的國際協議……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國力的不斷強盛,俄羅斯不但在維護國家利益問題上出手強硬,而且在國際上努力重返大國地位。
七、伊朗核問題撲朔迷離
伊朗在地理上所處的重要戰略位置———控制霍爾木茲海峽,海灣地區出口石油量的90%經此外運;其擁有的豐富油氣資源———截至2006年底,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384億桶,居世界第二位。在石油資源日益緊張的當今世界,伊朗理所當然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盡管聯合國安理會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兩次通過制裁伊朗的決議,但收效甚微。伊朗總統內賈德2007年8月底說,伊朗已經是一個“核國家”,將繼續推行其和平利用核能的計劃。9月初,內賈德又稱,伊朗已將3000多臺用于鈾濃縮的離心機投入運行。這一切加重了國際社會的擔憂。
即將過去的2007年度,伊朗核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心病”,解決伊朗核問題,采取何種方式?2007年10月25日,美國政府宣布,凍結包括伊朗國防部在內的20多個伊朗政府機構、銀行和個人在美國的資產;禁止美國私人團體或個人與被制裁機構或個人進行金融往來。隨著美國政府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態度愈來愈強硬,動武的可能性有多大?吸引著世人的關注。
八、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刻不容緩
2007年5月初,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組建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發布的第四份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的可能性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將引起災害性天氣頻發、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一系列問題。由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將使世界一些著名沿海城市遭受滅頂之災。氣候變暖已嚴重到危及人類未來生存的程度,遏制氣候變暖已成當今世界的共識,但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國際社會面臨著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艱難抉擇,溫室氣體排放頭號大國美國就因為不愿付出經濟增長代價而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
在2007年的八國峰會上,八國集團經過討價還價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妥協,同意“認真考慮”德國等方提出的關于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0%的建議,希望溫室氣體排放大國都為此而努力,并一致認為有關談判應在聯合國框架內進行。
九、北冰洋之爭愈演愈烈
北冰洋底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甚至可能占到世界總儲量的25%。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速,北冰洋冰面融化速度加快,使得此處的油氣資源商業開發成為可能。因此,北冰洋周邊國家對此覬覦已久,無不在尋根找據力圖多分一杯羹。2007年,北冰洋之爭格外引人注目。8月初,俄羅斯科考隊在4000米深的北冰洋底插上一面鈦合金制俄羅斯國旗,使得周邊國家對北冰洋的爭奪,由此前的暗中較勁升級為公開化。美國隨即派重型破冰船前往北極開展科學考察,加拿大增加撥款,加強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力量,丹麥、挪威等國也相繼采取行動。
目前,世界上只有南極、北極為無主之地。1961年生效的《南極條約》凍結了各國對南極主權的爭奪,但北極尚無類似條約。北冰洋以其潛在的資源價值、航運價值及軍事價值,成為大國爭奪的“新戰場”,對其爭奪將呈愈演愈烈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