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07年前三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今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66043億元,同比增長1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529億元,同比增長25.7%,比上年同期回落1.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1%。上漲較快的主要是食品價格。貨幣信貸增速仍然較快,流動性過剩比較突出。
宏觀經濟數據透露出哪些信息?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全面通脹的危險性有多大?宏觀調控下一步該怎么走?本刊圍繞幾個熱點問題,綜合整理了權威部門的觀點,供讀者參考。
怎樣認識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CPI持續上漲 通脹是否來臨
10月1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CPI上漲和通貨膨脹并非同一概念。CPI的上漲并不等同于通貨膨脹,這一輪物價上漲,主要是由于受農產品特別是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影響。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累計價格總水平上漲了3.9%,其中,3.3個百分點是由于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由于農產品生產的周期性,價格總水平仍將可能在高位持續一段時間。
但從長期看,整體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這是因為,從國內來看,絕大部分的工業消費品供大于求,糧食已是三年豐收,今年的夏糧和早稻又獲豐收,秋糧也能獲得較好收成,國家糧食庫存充裕,預計糧價會趨于穩定,這是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一個基礎條件。從國際上來看,由于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上漲,各主要國家也都面臨著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而推動消費價格上漲的情況。隨著糧價提高,生產的發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玉米、大豆出口國的播種面積都在增加,糧食產量可保持相對的穩定。有句古話叫“糧價漲,百價漲”,只要穩定住了糧價,整個價格就可以穩定住。
不過CPI的上漲壓力也是不能忽視的。10月2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指出,進入9月份以后,居民消費價格漲勢趨緩,但壓力仍然比較大。尤其是10月份,農產品包括一些初級產品的價格又出現了上升,特別是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也出現了上升,對價格未來的走勢又增加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
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糧食價格、能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行壓力增大,是通貨膨脹風險擴大的三個主要因素,整體價格很可能繼續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經濟學家樊綱也提醒,要防止結構性的通貨膨脹演變成經濟過熱和全面性的通貨膨脹。
我國經濟是否已經過熱
今年7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不少專家、媒體和研究機構也就“我國經濟是否已經過熱”展開過討論。到底應該怎樣認識這個問題呢?
10月1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今年以來的形勢總體是好的,連續幾年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同時,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還比較突出,集中表現為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趨勢尚未緩解,一些不穩定、不健康、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因素還在積累,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但是,目前還得不出我國經濟已經全面過熱的結論。這是因為:第一,經濟的過熱和過冷描述的實際上是總量關系失衡的狀況。當前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的關系沒有改變。第二,作為總量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還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并沒有出現由于總需求嚴重超過總供給而引起的全面的、持續的、大幅度的價格上漲。第三,作為總量關系的一個反映,經濟增長的支撐條件也明顯改善。煤電油運等物質條件總體上沒有出現全面緊張。
不過,朱之鑫也強調,說還不能得出我國經濟已經全面過熱的結論,絕不意味著可以盲目樂觀。對經濟運行中潛在的風險,特別是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的危險性、可能性,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怎樣認識前期宏觀調控效果
2007年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措施頻頻出臺: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加息、提高印花稅、調減利息稅、發行特別國債……這些宏觀調控政策取得了怎樣的效果?10月2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速已比二季度回落了2.4個百分點,進入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也出現了較上個月回落的局面。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已得到緩解。這說明前期的宏觀調控已經見效。
評價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宏觀調控環境的變化。在一個經濟主體比較多、經濟結構比較復雜、經濟開放度比較大的環境中進行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作用會有一個過程;二是宏觀調控手段的變化。當前我國的宏觀調控主要以經濟手段為主,與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的最大不同點,就是有利于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但效果要逐漸顯現。
李曉超表示,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政策有三個特點:一是綜合使用了貨幣、財政等各項政策;二是在調控的著力點上既調控需求,也增加供給;三是通過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緩解低收入群體因價格上漲對生活的影響,又穩住了消費的增長。同時,通過取消、下調高能耗、高排放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既有利于節能減排,又有利于控制貿易順差的過快增長。正是由于加強和改善了宏觀調控,我國防止了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比較好地利用了世界經濟較快發展帶來的機遇,保證了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的勢頭。消費、投資、外需三大需求也都在向宏觀調控目標的方向變化。
下一步宏觀調控怎么走面對當期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一步的宏觀調控該怎么走?
10月24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今年第四季度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也為下一步宏觀調控指明了方向。會議要求,繼續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和信貸投放過多。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計劃,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特別是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新開工項目。密切監測貸款投放進度和投向,引導商業銀行控制規模、優化結構,對資本金不到位的新開工項目暫緩發放貸款。繼續控制高耗能產品出口。會議還要求,加強市場監管,抑制消費品價格過快上漲。密切監測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動情況,保證市場供應。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堅決打擊各種價格違法行為。
10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是否會加大宏觀調控幅度時指出,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包括利率、匯率、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等多種工具,在選用調控工具時,不見得步伐大就力度大,如果步伐小、頻率高,力度也是很大的。宏觀調控既可以是小幅度、快步伐,也可以是大幅度、慢步伐。周小川還指出,最近這些年,央行吸收流動性的措施起到了作用,但總體力度還不夠,還可以加大力度。11月8日,央行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將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適當加大調控力度,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10月1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7年秋季座談會”上,《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發布了主題報告,著重分析了完善宏觀調控的著力點。首先,把過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特別是投資增長速度降下來。其次,緩解通貨膨脹壓力、穩定物價水平。進一步控制信貸規模,加強利率、匯率等政策的協調配合,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財政政策應加強對結構調整和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第三,把堅持和提高節能減排標準作為宏觀調控的第三個閘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