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融改革加速前行
記者 徐岳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一直加速前行:以股權分置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改革取得成效,股市成為企業融資與百姓投資的重要領域;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順利實施,為中資銀行應對外資銀行的挑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民幣浮動匯率機制的逐步形成、農村金融改革的啟動保障了我國金融體系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我國金融業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我國以股市為代表的直接融資發展迅速,方便企業融資的同時,百姓也有了更多的投資渠道
今年8月23日,在藍籌板塊帶動下,滬綜指突破5000點關口,再創歷史新高。2006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在經歷了長達4年的持續低迷之后,實現了轉折性變化。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開始將股票市場作為重要的投資方向,以分享中國企業的成長收益。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企業也紛紛回歸A股,分享資本市場的繁榮。目前,我國內地股市市值已與2006年GDP相當。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企業直接融資能力提高,居民理財品種增多,使我國直接融資比重較低的局面有所改變,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2005年8月,證監會、國資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聯合頒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9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一場旨在實現“同股同權”的證券市場改革由此啟動。從清華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業和金牛能源成為首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公司開始,時至今日,中國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已經完成股改程序,中國股市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股權分置改革的實施夯實了我國股市的發展基礎。 2006年12月30日,我國首只中資產業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在天津設立。這既是天津濱海新區金融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同時也開創了我國資本市場直接投融資的新模式和新渠道。今年6月,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管理著總額達4712億美元的207個基金類投資機構齊聚天津濱海新區,以一場資本“盛宴”“快速約會”國內中小企業。長期面臨銀行貸款難的中小企業,有望借助股權投資基金實現快速發展。
國有商業銀行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實現了跨越發展,它們將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迎接外資銀行的挑戰
2006年6月,中國銀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同年7月回歸A股市場。2006年10月,中國工商銀行A股與H股同步上市,共募集資金約191億美元,創下了首次公開發行集資額居全球之最的紀錄。繼2006年年報之后,無論是以A+H方式在兩地上市的工行、中行、交行,還是今年9月即將回歸A股市場的建行,再一次向投資者交出令人欣慰的“答卷”———2007年中報:工行實現凈利潤413.9億元,同比增長61.4%;中行實現凈利潤295.43億元,同比增長51.68%;建行實現凈利潤342.55億元,同比增長47.5%;交行實現凈利潤89.18億元,同比增長37.43%。幾大國家控股商業銀行,以其穩健成長的業績,既證明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成功,也昭示了我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前景。 歷史上的我國幾大國有商業銀行曾長期受到不良貸款的困擾,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國際權威金融機構、專家學者,都曾對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狀況表達了擔憂。在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凝聚社會各方面對改革緊迫性和必要性的共識,作出了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重大決策,以改革化解歷史積淀的金融風險、促進金融的穩定和發展。 2003年9月,國務院選擇中行、建行進行試點。歷經注資、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境內外發行股票上市等一系列過程,目前中行、建行和工行的主要財務指標已經接近國際較好水平,農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進行之中。 在自身改革的同時,我國銀行業在加入WTO之后面臨嚴峻的考驗:2006年12月11日起,中國銀行業向外資全面開放。當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一切非審慎性市場準入限制,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向在中國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 在改革與競爭的環境中,我國商業銀行開始縮小與發達國家銀行的差距,其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金融理念、觀念和業務考核出現全新變化,中國銀行業資本回報率已接近甚至達到國際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銀行業在服務方面與外資銀行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銀行排長隊現象成為影響商業銀行形象和困擾銀行客戶的問題。
以人民幣匯率改革、農村金融改革為代表的一系列舉措增加了金融市場的成熟度,它們將保障我國金融體系長期可持續發展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中國將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指出,這項改革對加快外匯市場發展和相關金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后,廣大參與進出口、投資的企業更加需要一些管理匯率風險的金融工具。商業銀行也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風險和承擔風險的策略,不能像固定匯率制那樣以為可把各種風險均轉移給國家,要不斷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和定價能力,在競爭環境中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 與人民幣匯率改革目的相同,農村金融改革也旨在促進我國金融體系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多年以來,我國的農村市場一直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務。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信貸等金融服務供給仍較薄弱,結構性失衡制約了我國金融體系的整體發展。 中國銀監會8月11日宣布,全國最后一家掛牌開業的省級聯社———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8月10日在?谡Q生,這標志著農村信用社新的管理體制框架已經建立,從2003年開始的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第一階段工作任務基本完成。 從目前農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來看,大力培育發展鄉鎮銀行、專業貸款組織、信用合作組織,已經成為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工作。有關專家分析,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現階段農村金融改革發展難點,應按照市場原則繼續堅持深化改革。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能夠通過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建立扶持農村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多年來一直處于落后狀態的農村金融市場有望在“十一五”期間發生較大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