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方案,應對氣候變化
近幾年,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暖冬”、“酷暑”,對一些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已不再感到驚詫。在全球范圍,冰川萎縮、海平面上升、臺風颶風頻頻登陸、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觀測事實,也足以表明氣候變化正日漸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科學研究基本確認,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過度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近百年來,地球氣候在人類一點一滴的活動中逐漸變暖了,我們每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國家方案,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國際社會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正確處理社會經濟發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為了切實加強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頒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下簡稱“國家方案”)。
為什么要出臺國家方案 第一,編制國家方案是我國政府履行國際義務的需要!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并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第二,制定國家方案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近年來由于能源消費量的大幅上升,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成效的目標,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第三,國家方案是我國第一份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頒布的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頒布實施國家方案,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態度,將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產生積極的作用,也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新的貢獻。
國家方案要解決什么問題 我國氣象災害頻發,其災域之廣、災種之多、災情之重、受災人口之眾,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氣候變化對我國影響體現在農業、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等領域。 國家方案指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著七大挑戰: 一是發展模式。隨著經濟發展,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要持續增長,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將使我國面臨開創新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挑戰。 二是能源結構。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要燃料的國家。與石油、天然氣燃料相比,單位熱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高出約36%和61%。 三是能源技術自主創新。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是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是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保護林地、濕地的任務加重,壓力加大。 五是農業。我國是世界上農業氣象災害多發地區,人均耕地資源少、農業經濟不發達、適應能力非常有限。如何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對我國農業領域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和抵御氣候災害能力提出了長期的挑戰。 六是水資源開發和保護。如何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加強水資源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確保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切實保護好河流生態系統,對我國水資源開發和保護領域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提出了長期的挑戰。 七是未來我國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河口海水倒灌等問題,對沿海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了挑戰。 為此,國家方案提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明顯成效,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氣候變化相關的科技與研究水平取得新的進展,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得到較大提高,氣候變化領域的機構和體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國家方案同時提出了到2010年的主要任務:一是通過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等目標,努力減緩二氧化碳排放。二是通過實現新增改良草地2400萬公頃、治理退化、沙化和堿化草地5200萬公頃等目標,不斷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國家方案提出的政策措施 一是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國家方案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落實國務院確定的各項節能降耗措施,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科技進步、加強依法管理、完善激勵政策和動員全民參與,大力推進節能降耗。逐步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繼續開展植樹造林工作,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發展煤層氣產業,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浪費和甲烷排放,加強農村沼氣建設和城市垃圾填埋氣回收利用。繼續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二是提出了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政策措施。國家方案要求,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要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布局,選育抗逆品種,治理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加強對森林資源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節水力度,建設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提高農田抗旱標準。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能力、海洋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抵御海洋災害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科學防范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事件。 三是提出了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政策措施。國家方案指出,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作用,加大對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投入力度,加快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重大技術的研發、示范和推廣。加強氣候觀測系統建設,開發全球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技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和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戰略和方案研究,加強氣候變化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 四是提出了提高氣候變化公眾意識的政策措施。國家方案認為,應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科學發展觀和政績觀的干部隊伍。充分利用媒體,加強對社會各階層公眾進行氣候變化方面的宣傳和教育活動,鼓勵和倡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建立公眾和企業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機制和渠道,發揮企業參與和公眾監督的作用。完善氣候變化信息發布的渠道和制度,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借鑒國際上好的做法。 五是提出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機構建設的具體方案。國家方案提出,為切實加強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領導,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 另外,國家方案還闡明了我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一些基本立場。例如,國家方案指出:各締約方均應切實履行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下的各項承諾,發達國家應切實履行其率先采取減排溫室氣體行動,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的承諾。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國家,將認真履行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下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