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會發生次級債危機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的個人住房擁有率較低。美國政府利用低利率及減稅政策,直接鼓勵居民購房,并以建筑業來拉動整個經濟的成長,從而帶動了美國一波房地產大漲。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做房屋貸款的銀行、金融公司,大力借此擴張住房貸款。在激烈的競爭面前,不少金融機構不惜降低住房信貸消費者的準入標準(即“次級信用”的人大量進入),為購房者提供零首付以吸引購房者。然后,有投資銀行向這些金融機構買這一部分資信稍差的貸款人申請的住房抵押貸款,將它打包成債券賣給投資者。這些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支持的債券就是次級債。 這幾年,持續的利率下降是支持美國房地產持續繁榮的重要因素。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從加息周期轉變為減息周期。低利率政策使美國有一個十分寬松的金融環境,成為推動美國房地產市場繁榮的動力。 但是,隨著美國聯邦利率上升,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開始出現逆轉。由于美國經濟前景不明朗,同時,處于國會中期選舉的敏感階段,2006年10月,美聯儲作出繼續維持現行利率水平的決定。在此之前,美聯儲已連續17次提高利率,美國聯邦基金基準利率已達到5.25%的近兩年的最高點。連續多次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從而對房地產市場開始起到了降溫作用。還有,隨著美國汽油價格飆升,帶動物價上漲,使公眾會壓縮房屋等大宗物品的開支,這也是造成房價下跌的一個原因。雖然美聯儲升息的宏觀調控旨在控制通貨膨脹壓力,可公眾仍會感到收入降低,進一步減縮開支。 隨著美國房價下跌,住房按揭違約風險逐漸增加。據估計,2006年底按揭貸款證券化產品占整個證券市場未償付債務的23%,而現在,據美國銀行監管部門人士表示,很多銀行還在繼續向消費者提供他們無法負擔的貸款。這些銀行把問題貸款出售給投資者,以避免這些貸款放在自己的資產組合中。這是現在美國住房按揭貸款市場上一個危險的趨勢。 最顯著的表現是美國住房貸款首付率逐年下降。據了解,美國標準的房貸首付額度是20%,但是近幾年已降到了零,甚至出現了負首付。當這種高風險的按揭貸款證券化產品大量上市后,一旦出現貸款人不及時還款,其風險就容易在投資者身上逐漸暴露出來,從而可能讓投資者面臨巨額的意外損失。 這些嚴重的高風險資產以證券化方式進入投資市場,由于借貸機構的風險被轉移到投資者身上,表面看,房地產的風險是分散了,但實際上它可能傳導到證券市場,讓投資者購買本來達不到投資等級的資產。特別是由于美國證券市場的開放性,這種風險嚴重低估的證券化資產可能從美國金融體系傳導或轉嫁到國際資本市場。 今年7月底,一場愈益嚴重的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終于爆發,并向全球金融市場深度蔓延。先是美國最大按揭公司Countrywide Fi nancial宣布融資困難,成為全球股市出現新一輪調整的導火線。7月31日,貝爾斯登公司停止第三只對沖基金的贖回。8月3日,美國房屋貸款公司宣布破產。截至8月11日,高盛集團最大的對沖基金全球阿爾法對沖基金累計下跌26%,投資者撤資40%。全美最大抵押貸款銀行全國金融公司(CFC)3個月內收入銳減33%。法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等相關金融機構均遭受損失。 受次級債危機加劇的影響,2007年8月第一周,全球股市市值蒸發2.1萬億美元。為緩解局勢,歐盟、美國和日本的中央銀行緊急向金融系統注入巨資。加拿大、澳洲央行也相繼向市場注資。僅8月9日和10日兩天內,各國央行向金融系統注資超過3262億美元。這是自“9·11”以來最大的一次各國央行協調干預市場行動。 在各國央行緊急行動以及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承諾下,到8月底美國次級債危機有所緩解。但是該危機留下的問題并沒有結束。因為次級債危機并非僅僅是其規模大小的問題,危機過程所折射的是金融體系健全程度和信貸結構,以及對基本經濟面的影響。這一市場的危機對整個金融體系和信貸結構的影響將是中長期的。
對于美國次級債危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對成長中的中國金融市場有多少啟示。在中國,居民的住房按揭貸款一直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優質資產”。這樣一個觀念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大行其道幾年了,而且即使到現在,除了銀監會及央行這樣的監管機構有所察覺之外,房地產市場、商業銀行對此仍然無動于衷,“住房按揭貸款是優質資產”的神話仍然是房地產市場主流意見。但實際上,當美國打破這種神話時,居民按揭貸款的潛在風險就暴露無遺了。這種資產的優質性就會受到嚴重質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中國有很大警示。 首先,從住房按揭的對象來看,美國的次級債券的次級貸款人的信用還有等級之分,即“次級信用”,但是對于中國的按揭貸款者來說,估計其中的大部分人連“次級信用”都不及。這幾年,凡是個人要申請住房按揭貸款的,沒有誰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既然人人都能從銀行獲得住房按揭貸款,那么住房按揭貸款者基本上沒有信用等級可分。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少人甚至利用假信用,大量地從銀行套取貸款炒作房地產。盡管目前國內不少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信用不好,但是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一直上漲時,這種沒有信用的人就不會暴露出來,因為過高的房價會把這些潛在風險完全掩蓋起來。但是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其潛在風險必然會暴露出來。 第二,美國次級信用貸款的風險盡管很高,但是這種風險基本是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分散了。中國住房按揭貸款的證券化程度低,因此其不良信用貸款的風險基本聚集在銀行體系內。如果房價出現向下逆轉的趨勢,這些聚集在銀行的風險就可能爆發出來。 第三,目前國內銀行基本上是國有銀行或國有股份占主要比重的銀行。這些銀行為了其自身短期效益,往往采取對住房按揭盲目擴張的做法。它們不僅放寬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者市場進入條件,也不嚴格遵守銀監會相關指引,甚至采取各種方式規避這種指引,而且以金融創新為名讓這種房價上漲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無限放大,比如什么加按揭、轉按揭等。 第四,從總量來看,美國的住房按揭市場發展50多年,其住房貸款余額也不過3萬億美元左右,而中國房地產市場剛發展不到10年,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就達到2.6萬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加上公積金住房貸款4000多億元,已經超過了3萬億元。這樣高的住房按揭貸款,在房價上漲時,銀行一定會把這些貸款看做是優質資產,但如果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住房按揭貸款的潛在風險將暴露出來。 在美國次級債危機后,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對美國次級債危機認真研究并總結經驗教訓,另一方面該是全面檢討中國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的時候。不要讓一些商業銀行為了短期利益、為了一己之利而讓國內銀行體系的風險越積越大。 正是從上述意義上說,美國次級債危機給我們最重要的警示,就是警惕中國宏觀經濟系統性風險,因為這次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導火線是房地產市場過熱———在這方面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毫不遜色”。目前中國經濟,由房地產市場過熱而推動了股市泡沫吹大,帶來經濟增長的全面通貨膨脹壓力,這些因素都對未來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構成很大的調整壓力。如果政府不能在這些方面有足夠的準備并采取相應的政策,那么中國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也可能步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后塵。
(編輯:班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