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的一次成功實踐 擁有7000多萬名黨員的中國共產黨,今年10月將召開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選出符合要求的十七大代表,對開好黨的十七大,至關重要。 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從2006年10月起開始。今年4月至6月,全國38個選舉單位分別召開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2217名出席黨的十七大的代表。
黨內民主的一次成功實踐
——黨的十七大代表誕生記
黨內選舉,實踐黨內民主的重要途徑和重要載體
搞好黨內選舉,是實踐黨內民主的重要途徑和重要載體。黨中央高度重視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胡錦濤同志對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研究了十七大代表的選舉工作,確定了做好這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了代表產生的程序等。黨中央強調,在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中要認真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把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貫穿于選舉工作的全過程。同時,在推薦提名、確定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和預備人選及代表的選舉等方面,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的通知》(見本刊今年第一期系列資料“迎接黨的十七大”),就選舉單位的劃分、代表應具備的條件和代表的構成、代表的產生程序、代表名額的分配等作出明確規定。隨后,經中央批準,中央組織部召開專門會議,部署安排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的有關工作。 從2006年10月起,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在全黨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展開。
十七大當選代表是如何產生的
推薦提名、組織考察、確定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名單并公示、確定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代表選舉……在十七大代表選舉產生的整個過程中,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始終體現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1.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的推薦提名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的推薦提名和代表選舉,是黨員依據黨章行使民主權利、參與黨內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各選舉單位通過兩種方式確定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的推薦提名: ——全額推薦:選舉單位將中央分配的代表名額全額下達到各推薦提名單位,從支部開始全額推薦; ——分名額推薦:選舉單位將中央分配的代表名額擴大若干倍作為推薦提名名額,再根據各推薦提名單位的實際,分配適當名額,由各推薦提名單位組織各支部按分配的名額進行推薦提名。 隨后,各選舉單位采取“三上三下”的方法,根據多數黨組織和多數黨員的意見,確定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 ——黨支部根據多數黨員的意見提出推薦人選上報基層黨委,基層黨委根據多數黨支部的意見對人選進行遴選,再拿下去征求黨支部和黨員意見,然后上報縣(市)委; ——縣(市)委全委會根據多數基層黨委的意見對人選進行遴選,再征求基層黨委意見后,上報市(地)委; ——市(地)委全委會根據多數縣(市)委的意見進一步遴選,并征求縣(市)委意見后,上報選舉單位黨委(工委、黨組)。各選舉單位確定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再將人選返回基層進一步聽取意見。 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反復醞釀,逐級遴選,確保了推薦提名工作的順利進行,得到了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支持、贊同和積極參與。在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推薦提名過程中,基層黨組織的參與率達到99%以上,黨員的參與率達到98%以上。 2. 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的組織考察 個別談話、組織座談、走訪群眾、查閱資料……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考察對象確定后,各選舉單位按照代表條件,對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考察對象進行全面考察,聽取人選所在單位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紀檢監察機關和基層黨員、群眾的意見,做到好中選優。 在選舉單位范圍內以適當方式進行公示,是代表選舉的又一個步驟。陜西、內蒙古、江西、甘肅對人選進行公示,征求紀檢機關意見,并向省級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通報并聽取意見,再由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充分醞釀討論后,用圈選的辦法,按多數人的意見確定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山東各級黨組織共發出公示通知24萬多份,覆蓋全省基層黨組織。 3. 開好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 開好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是選好黨的十七大代表的關鍵環節,也是選舉人表達自己意愿、發揚黨內民主的重要渠道。 河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選舉單位在黨代會或黨代表會議上,做好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說明,實事求是地向選舉人介紹預備人選的產生過程和有關情況,堅持實行差額選舉,保證選舉人充分行使民主權利。貴州省委專門設立兩個獨立填票區,為會議代表提供寬松的填票環境…… 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產生過程,是廣大黨員依據黨章行使民主權利、參與黨內民主生活的一次重要實踐活動。所有代表的產生都符合規定的程序和步驟。最終實現了: ——都是由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推薦提名,經過“三上三下”,根據多數黨組織和多數黨員的意見確定為候選人的。有的省區市在基層黨支部推薦提名時推薦了幾萬名人選,經過基層黨委、縣(市)委、市(地)委、省委層層遴選,反復醞釀,最后確定了幾十名候選人。 ——都是由黨組織認真考察,聽取所在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意見,聽取紀檢監察機關的意見。 ——都是在選舉單位召開的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上選舉產生的。 2200多名當選代表,在十七大召開前還要由十七大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進行資格審查,確認資格的代表將出席黨的十七大。按慣例,中央還確定一部分已退出領導崗位的老黨員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大會。 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提出的擴大黨內民主的各項新措施和要求,在十七大代表選舉中得到了如下幾方面的切實貫徹落實: 一是各選舉單位召開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選舉十七大代表時,差額比例一般都超過了15%,比十六大時增加了5個百分點,擴大了選舉人的選擇范圍。 二是縣(市)、市(地)兩級黨委上報的代表候選人推薦人選,均由過去的常委會討論決定改為由常委會提名、全委會討論決定,擴大了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推薦環節的民主,有利于更好地反映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意愿。 三是各選舉單位均對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在本選舉單位范圍內以適當方式公示,更廣泛地聽取黨員群眾的意見和接受監督。 四是省區市在召開全委會確定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之前,普遍向省級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了通報并聽取意見。黨外同志反映,這種做法在以前是沒有過的,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胸懷和誠意,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自信成熟的形象。 十七大代表的選舉工作,是具體、生動的一次黨內民主教育活動。2200多名黨的十七大代表,必定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認真履行黨代表神圣職責,出色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莊嚴使命。
鏈接
十七大當選代表的構成呈現六大特點
1. 生產和工作第一線黨員的比例提高。當選代表中,各級黨員領導干部1587名,占71.6%;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的黨員630名,占28.4%。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代表中,第一線代表比例分別為22%、24.1%、24.3%。 2. 分布較合理。當選代表涵蓋了經濟、科技、國防、政法、教育、宣傳、文化、衛生、體育等各個領域,有工人、農民、軍人、專業技術人員、機關干部,還有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員代表25人。 3. 女代表比例提高。當選代表中女代表445名,比十六大增加了63名,占20.1%。 4. 少數民族代表比例提高。少數民族代表242名,比十六大增加了12名,占10.9%。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42個少數民族有代表。 5. 中青年代表增加, 年齡結構更趨合理。十七大當選代表中,55歲以下的1561名,占70.4%,比十六大提高了7.2個百分點;45歲以下的416名,占18.8%,比十六大提高了0.8個百分點。 6. 文化程度提高。當選代表中大專以上學歷2068名,占93.3%;高中(含中專)及以下的149名,占6.7%,比十六大降低了1.6個百分點。十四大時,具有大專以上文化學歷的代表比例為70.8%,十五大為83.5%,十六大為91.9%。
(摘編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相關報道 編輯:張景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