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時事政治(1日-15日) 1.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據初步核算,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0.7%;國家外匯儲備破萬億美元,達10663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76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 2.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3日下午抵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始對沙特進行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這是他就任伊朗總統以來首次訪問沙特。輿論認為,此舉將有利于促進和維護伊斯蘭世界的團結和整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3.3月3日至15日,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關于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和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政治決議。5日至16日,全國人大十屆五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等一批決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4.印度尼西亞鷹記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400型飛機7日上午在日惹阿迪蘇吉普托機場降落時與地面猛烈撞擊后沖出跑道并燃起大火。目前已證實有21人死于這次事故。 5.法國總統希拉克11日宣布,他放棄參加下一任總統選舉,轉而以另外一種方式為法國服務。這就意味著,兩度出任總理、連任兩屆總統的希拉克,將告別縱橫捭闔40余年的政治舞臺。 6.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3日晚與到訪的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舉行會談,雙方簽署了有利于加強日澳安全保障領域合作的安全保障聯合宣言。 7.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14日晚在北京表示,他對朝鮮的訪問是很有益的,朝方表示愿意重返國際原子能機構。
2007年3月時事政治(16日-31日) 1.備受關注的物權法草案3月8日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后,3月1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主席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2.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4周年之際,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匈牙利、土耳其、希臘等許多國家的民眾17日紛紛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反對伊拉克戰爭示威游行活動,要求外國軍隊撤出伊拉克。 3.俄羅斯中南部克麥羅沃州烏里揚諾夫斯克煤礦當地時間19日上午發生一起重大爆炸事故。當地政府已確認有107人死亡。這是俄羅斯10年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礦難事故。 4.美國眾議院23日以218票贊成、212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一項總額為1240億美元的戰爭緊急撥款法案,法案附加條件,要求總統布什明年8月31日前從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戰部隊。 5.伊朗海軍23日在海灣水域扣押了15名英國士兵,稱他們侵犯了伊朗領海。英國予以否認,并要求伊朗立即釋放這些士兵。 6.聯合國安理會24日下午以一致贊成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關于伊朗核問題的第1747號決議。新決議加大了對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相關領域的制裁,同時強調繼續尋求通過談判解決伊核問題。 7.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25日舉行投票,候選人曾蔭權獲得649票,以超過80%的高得票率在選舉中勝出,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人選。 8.國家主席胡錦濤26日乘專機離開北京,開始對俄羅斯聯邦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中國年”開幕式等活動。 9.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26日共同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雙方確定于2009年聯合對火星及其衛星“火衛”進行探測。 |